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本书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by霍金
在历经了多个早起的清晨和国庆回家路上的几个小时之后,也_勉强_算是走完了这一次的肖陶扩,这是一本看书名不知所云但是却发人深省的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和儿子在一次穿越美国的长途摩托车旅行中发生的故事以及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在看到霍金对这本书的评价之后我才豁然: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哲学,但是当我们听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却会将其束之高阁,但是《禅》这本书却从旅行和摩托车修理的角度,将作者自己对哲学的思考和理解很好的讲述给了读者听,这是很了不起的.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紧密地和作者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词一直存在着:物我两忘,个人觉得这和作者想要表述的良质是比较接近的.虽然这里讲的禅和中国人对禅的定义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于哲学的讨论.禅与摩托车可以对应于哲学中的物体和自我与世界的二元对立,而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的也是古典和浪漫如何才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在修理摩托车上.也就是说:如何将物体和自我,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讲到修理摩托车的时候:
在修理机器这方面,如果你的自我太强,往往无法把工作做好。因为你总是会被愚弄,很容易犯错,所以修理人员自大的个性对他颇为不利。如果你认识很多技术人员,我想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们往往相当谦虚而且安静。当然,也有例外。不过即使他们起初无法保持安静和谦逊,长久工作下来,也会变成这样的个性。同时,他们还具有高度的警戒心,专注而又懂得怀疑,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以我的理解,所谓的物我两忘或者修理摩托车的禅,就是要抛弃那一堆冰冷的说明书和零件分解,而将其视为一个整体,需要的是对于摩托车的整体的把握,在某个零件受损的时候,会冷静的从摩托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发现一个零件坏了,就努力试图将其从摩托车上拆下来换一个新的上去,因为这样没有考虑到每一个零件和摩托车本体的联系,而只是将其视为一个零件,将问题视为一个任务去完成,很有可能这个零件的问题是由别的部位导致的,也有可能在你只想要拆除它的时候,因为你的目光只停留在这个零件上而造成了别的问题.修理一辆摩托车,需要的是掌握它的全部,不仅仅是所有的技术细节和零件,还有对车的_感性的或者浪漫的认识_,或者说,我们对这辆车的一生的每一个状态都很了解.
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了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系的另一面——良质。
这是这本书中最能发我深思的地方了,而这本书作为计算机的必读书之一,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也就在于此,虽然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只在计算机上,但是CS确实成为了现在科技发展最瞩目的地方之一,而作为一个CS的学生,在开始的阶段就读到这样的书,是我的幸运,它指引我去寻找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获得内心平静的方法,而作为一个程序员,更不应只停留在技术细节和代码的世界中,我们需要的是浪漫抑或者说是编写软件的禅,它也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好的,也就是,什么是良质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好技术,如何让做出的东西中有良质.
几分钟之后,我们顺着这条路骑到了山顶,然后又笔直地往山谷落下。一路风景十分优美。我觉得这个山谷和美国其他的山谷完全不同。往南边一点就是所有葡萄美酒的产地。山坡像波浪一样起伏,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而路也是蜿蜒曲折。我们的身体和车子缓缓地顺着山路向下走,同时向路边倾斜过去,几乎可以碰到树叶和树枝。高山地区的岩石和枞树远远落在身后,在我们周围是平缓的山坡和葡萄树,还有许多紫色和红色的花朵。从山谷冒出了浓郁的雾气,那是森林的气息和花香融合在了一起。在遥远的那一端,则是看不到但可以微微嗅得到的海洋气息。
…… 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是的,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觉得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作者倾授了多少他的观点给你,而是在于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能不能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作者思考的痕迹或者说潜意识,能够在遇到别的情况的时候,用别人(作者)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答案,如果说读完一本书之后能够对其_久久不能忘怀_的话,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超出了其文字所能承载的了.
番外
在看到王垠的什么是“对用户友好”的时候,我觉得对用户友好这一点就像是需要结合理性的和感性的认识的一个例子,就在这里记录一下,可能这就是做一个好软件的禅吧.
爱因斯坦说:“Any intelligent fool can make things bigger and more complex… It takes a touch of genius - and a lot of courage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确实,大师做的事情是都是简单的,道不远人,也就是霍金说的:
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此言得之,而我们也不应该身处一个好的软件之外,不应该在使用它的时候还需要看一大堆的说明书和教程,好的软件,应该是傻瓜式的,也就是KISS原则.
很多程序员都会注意到这些机器界面的抽象,让使用者尽量少的接触到实现细节。可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面。也许他们没有忽视它,但是他们却用非常不一样的设计思想来考虑这个问题。他们没有真正把人当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没有像对待其它机器模块一样,提供具有良好抽象的界面给人。
一个良好的界面不应该是这样的。它给予用户的界面,应该只有一些简单的设定。用户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设置所有程序的所有参数,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从变量到值的映射(map)。至于系统要在什么地方存储这些设定,如何找到它们,具体的格式,用户根本不应该知道。
所以我们看到,“对用户不友好”的背后,其实是程序设计的不合理使得它们缺少抽象,而不是用户的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开发者每天都在讲抽象,但是却没有将用户也抽象进整个的系统中,或者说将用户和整个系统剥离了,使得用户所接触到的是冷冰冰的操作手册和一堆配置信息,而《禅》中告诉我们,操作手册是没用的,或者说写操作手册给用户看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行为.
还记得邹欣在《构建之法》中讲的一个例子:微软会征集用户来测试office软件,而让程序员在单向玻璃后面看用户的操作,当用户对某一个操作很疑惑或者找不到某个功能的位置的时候,程序员在后面都会很着急,因为这个功能似乎就在那里,但是用户就是没有去点击它.当然测试结束之后团队是很羞愧的,因为自己为很好的用户交互逻辑,到了用户那里变成了反逻辑或者很难的操作.
这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在思考软件和人的关系,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程序员知道代码需要抽象,也都知道抽象的好处,但是在和用户的交互这一层上,这样的抽象却被剥离了,缺失了,不合理的菜单布局和操作逻辑比比皆是.
对于开发者来说,如何做出对用户友好的软件就是需要开发软件的禅的地方了.